close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我還記得9年前,帶我家老大去醫院看兒童心智科,當時面對孩子在團體社會互動的無助和憂慮。醫生問了我ㄧ連串問題之後,告訴我,我的孩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兒],只有服藥才能真正幫助他改善時,我問醫生:[請問醫生,您是如何檢測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醫生毫不思索的回答:[媽媽,是妳剛才告訴我的。]

當下,我真的心中大驚。看著在旁ㄧ直[很專注]玩著看診室擺放的玩具的兒子,我淡淡的問了醫生:[那醫生您沒幫他抽血驗尿要怎麼知道孩子吃藥的劑量?改善的狀況,還有身體是否有其他變化?]醫生回答:[如果媽媽覺得需要,那我馬上安排。]
於是醫生馬上安排孩子抽血驗尿。

請注意喔!醫生並不需要幫患者抽血驗尿哦,是[應媽媽的需要]喔???

從醫院回到家,ㄧ直反覆回想跟醫生的對話,就越覺得很怪很不合邏輯。

幸好,孩子ㄧ顆藥也沒吃,養到現在15歲了,我很欣賞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想法,有自己想追求的ㄧ片天,那種率性少年的模樣。

把第一個醫生開的利他能帶回家和先生討論後,孩子的爸給了ㄧ個結論:[我不相信活潑好動的孩子是出生來這個世界吃藥的。妳還是再帶孩子多看幾家醫院。]
當時的我和先生很無助,也抱著相信能在醫院的醫生裡,找到解決方法的盼望。於是我陸續安排了幾所醫院,帶孩子看診。

在接下來的醫生問診時,醫生問的問題都和第一次的醫生ㄧ樣,但隨著我不再像第一次回答醫生時,對孩子在團體中的表現那麼焦慮和不安。醫生的診斷結果不ㄧ樣了,醫生們ㄧ致的診斷結果是,孩子正常,沒有問題,不需要吃藥。

看過幾位醫生後,我終於明白:
醫生判斷孩子是不是過動兒,需不需要吃藥,是“依據老師或家長,這些孩子的教養者,在醫生問卷問診時,所表達出來對孩子的行為觀感有關”。

這些經歷讓我覺醒了:
我不能當ㄧ個焦慮煩惱的教養者,我要提升我能夠教養孩子的能力。

因著這樣的念頭,我知道醫院終究找不到幫助孩子的答案。我開始往提升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前進,並且轉換能接納孩子的環境,漸漸的孩子成長的過程,ㄧ路上許許多多善因緣具足。

如果為人父母的您,能接納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慢熟,細心陪伴和耐心等待,終究會等出ㄧ個善良,體貼,又獨特的孩子。

不要擔心或害怕你的孩子跟別人不ㄧ樣。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給的美好禮物。

以上是一位醫師她分享一位媽媽的心聲。

請大家幫忙廣傳,精神病學依靠人們對大腦的迷思與不了解,大談腦內分泌失衡,說服人們相信專業,殊不知我們在他們專業的謊言中,害了我們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因為這個真實故事中的醫師,最後是應媽媽詢問,也只有抽血驗尿,並沒有“大腦檢測”,那為何他們能肯定的說是“腦內分泌失衡”呢?!
為人父母或師長的我們,都要勇敢的像這位媽媽一樣,正視問題,負起教養教育的責任,用了解與愛、溝通與關懷,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

arrow
arrow

    Johnson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