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周易》
日期:2010-04-21
國際道家學術總會 道學部
國際東西方大學校長
成中英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夏威夷大學教授、國際易經學會會長成中英教授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廳作客中原國學講壇,做了題為《周易的五個世界》的學術講座。
《周易》歷來被列為“群經之首”,秦代因屬于“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而免于被焚之禍。今天所見《周易》分《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易經》由符號和文字組成,符號指的是八經卦,八經卦兩兩相垂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兩個部分,前三十卦為上經,后三十四卦位下經。組成卦的每一條線稱爻,每一爻皆有名稱,叫爻題,爻題由爻的性質加上爻的位置構成。文字部分指的是《卦辭》和《爻辭》,其中的一些文字應該產生于商周之際,這也為重卦始于周文王提供了佐證。《卦辭》和《爻辭》的內容涉及了軍事、政治、歷史、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其中一些對事件描寫的文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周易》的另一個部分《易傳》,也叫十翼,分為《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相對于《卦辭》和《爻辭》,十翼主要是發揮哲理思想,其中的文章獨具特色,尤以《系辭》、《文言》最為突出,文中對仗、排偶句甚多,文辭華美,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周易》興起于商周之際,之后至三國時期以象數派為主,多用于占筮。不僅在民間,甚至國之大事也以《周易》占卜吉兇,而后行事。《左傳》載僖公十五年(公元645年),秦將伐晉,秦穆公對即將發生的戰事進行占卜,得到蠱卦,卜官徒父解釋說這是很吉利的卦象,秦軍“不敗可待”,戰爭的結果果然是秦軍勝。漢代易學的代表人物有田何、施讎、孟喜、梁丘賀、馬融等。三國時期的幾位王姓研究《周易》頗有成就,較早的是王朗,就是《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以“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當場罵死在兩軍陣前的那位,當然這是小說家語,不足為信。《三國志》中記載王朗“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咸傳于世”。其子王肅著《周易注》十卷。之后王弼著《周易注》七卷,王弼的《周易注》對后世影響極大,他以老莊哲理解釋《周易》,一掃漢儒象數之論,從而使周易由占筮書變為哲學書,開后世義理派先河,同時也開啟了魏晉玄談之風。王弼《周易注》的影響綿延至隋唐。宋代對《周易》的研究受五代至宋初的道士陳摶影響頗深,因此雜有濃厚的道教色彩。元明沿襲宋人治學之路,創建不多。清初易學之風為之一變,在諸多學者中以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胡渭、惠士奇、惠棟和焦循等最為有名。“五四”以來的學者多以《易》證史,結合現代科研成果,多有獨到之處。
成中英教授浸淫《周易》數十年,創建頗多,今天成教授從《周易》的起源談起,講述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二者的整和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圓滿生活境界。
孔子對周易的影響
成教授認為認為《周易》提供了對宇宙、人的價值的認識,這種認識對他的弟子們影響頗大,易經能成為五經或六經之首,孔子功不可沒。
知易行易
這是成教授獨有的觀點,“知易行易”的第一個“易”指的是本體。第二個“易”指的是自由、自主,意味把自己融化在易的世界里,不僅自主,而且自由。成教授說《尚書》里面講“知易行難”。我這個“易”就是當做本體來講,當我們知道《周易》的本體的時候,我們就用起來很方便。我們對《周易》一種變化的理解,一種深度的理解,我們做事情就能夠更好地把握,這就是“知易行易”。
“羊文化” 時代是一個很重要的時代
成教授認為《周易》的起源可追溯到伏羲時代,關于伏羲時代的一些記載不一定是空話。人類的發展從動物的圈養開始,其中羊的圈養的成功是很重要的。羊的圈養的成功提供了人類發展的機緣。因為羊提供很多東西,人能夠因此得到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這個時代可以稱為“羊文化”時代。羊文化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價值觀念,漢字中許多字都有“羊”字在里面就是一個例證。在這個時代,人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天地,認識萬物,來思考自己的需求,于是就產生了一種價值觀,一種價值體系。有了價值體系人們才能夠知道什么是需要追求的,什么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哪些東西能夠和所要的東西相應。這樣就開始產生了易的文明,易的文化。羊文化最大的成就是“觀天察地”產生了易的系統。
文化傳統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它還有未來的向面。
成教授說易的文化是對未來的預測。易文化成為文本之后,人們往往陷在文本之中,而不能夠掌握形成文本背后的那個具有生命力的經驗。我們要把這個易還原成一個生活實踐,這就是讀書的一個境界,讀書不是“讀死書,死讀書”,而是把這個書通過自己的經驗,通過自己的反思,通過自己的檢驗,然后才能把書本的意義掌握住彰顯出來,不但彰顯出來而且能夠和生活中的體驗結合起來。然后才能夠把書本中的知識、智慧和生活結合起來。
每一代學者要做的功夫是什么,一個是據實了解過去,當然是考證。另外一種是要把過去的歷史,人類的經驗和體驗的一種實際的生活,能夠把它還原到現代生活里面。
一本古書要有兩個方法來看,一個是從過去的角度看,一個是從現在的角度看看。傳統是過去傳下來的,傳統是傳到未來去。這就是學“國學”的很大的意義。過去的人往往只看到一個過去的面,把傳統看成一個“國庫”,當成一個傳統的記憶而已。文化傳統具有雙面性,既面向過去,也面向現在、未來。我們要整合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來開拓它的價值。這應是我們對歷史文本、歷史人物和歷史傳統的基本認識方法。
實際上在西方也是一樣的,西方的傳統也是從這兩個角度來了解。西方的一些文明的好處,也可以為現在和未來為人類所用。中國的好的傳統和好的經驗也可以為世界人類可用。這是我們了解傳統的未來性和它的內涵的一種指向。
我們要把《周易》還原過來,成為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交接的過程,一種經驗一種體驗。
《周易》代表了一種主觀和客觀的互動,它讓我們能夠變得更聰明一點。《周易》包含有未來性的智慧和生活的智慧,我們要把《周易》還原過來,成為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交接的過程,一種經驗一種體驗。經驗是外向的,體驗是內向的。經驗是觀察,體驗就是一種感受。人觀察世界越多,世界越寬。人思考自己越多,就越能夠說明自己,鑒定自己,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就更能了解世界。人的意義就在于生活自我開拓,與天地相合,從而達到一個圓滿的境界。
《周易》的五個世界
成教授認為《周易》的五個世界是元、亨、利、貞、和,元指不易,亨指變易,利指交易,貞指簡易,和指合意,五易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認識、體驗了《周易》的五個世界,才能使人生達到一個圓滿的境界。
一個國家的國格的追求,一個世界品位的追求,都需要調理,都需要在調理中掌握自然。把他們放在一起是“和”,就是“元亨利貞和”。元就是本,是宇宙變化之基,是一種經驗是一種體驗。“體”是動態的體,人和自然的交往,人和人的交往來達到自我的一致,來建立一個正確的自我人生觀。中國發展了,富裕了,那么中國應該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中國的傳統包含了一種利己利他的精神,這種精神也可以說是《周易》的精神。追求和諧世界,追求和平世界,這種以易貫之的精神世界是中國對當今世界的最大貢獻。
外在的世界是變易,超越的世界是不易,內在的世界是一種簡易,現代的世界就是一種交易。內在的這種整合把未來和過去整合在一起,把外在和超越整合在一起,呈現出來一個生活實踐,就叫叫“和易”。
易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內在的自覺精神,是內在的人的一種自我的整合作用,一種自我充實,自我實現。對現代人很重要,現代人的生活都是外在的,無法掌握自己。所以要回歸自我,要掌握自我的超越,要鑒定和外在的關系,要鑒定和過去的關系。
成中英教授的講座激活了了現成聽眾的思維。在相互交流階段,許多聽眾紛紛將自己的問題寫在紙上交到主持人手里,不一會兒,主持人便拿了厚厚一摞。所提問題涉及到《周易》在中華文化中的位置、現代人對《周易》的誤解、《周易》與股市與經濟、《周易》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周易》在中華道德體系中的位置等多個方面。剛開始,主持人還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念,但到了12:20分左右,主持人手中還有一摞。主持人便開始三個問題一組的念。雖然時間超過了許多,成教授對每一個問題依舊認真回答。下午一點多,講座全部結束后,許多聽眾請成教授簽名留念,好脾氣的成教授一一滿足。
轉載http://www.etaoist.org/taoist/index.php/2011-08-22-02-11-46/2011-08-07-03-26-38/1694-2012-07-01-22-57-54
留言列表